肉夾饃是怎么誕生的?根據史料記載,臘汁肉起源于戰國,被稱為“寒肉”,當時位于秦晉豫三角地帶的韓國,已能制作臘汁肉了,秦滅韓后,制作工藝傳進長安,才逐漸被繼承和發展,并成為如今各種形式的肉夾饃。
其實關于肉夾饃的誕生還有諸多版本的傳說,我挑了兩個比較有代表性的版本給大家分享一些:
第一個版本,肉夾饃誕生于一場“案子”。
在陜西境內有一本講食材故事的書叫做《千古食趣》,其中描述了這樣一段故事:一位餓漢經常偷食一家飯鋪的大米,有一次飯鋪老師頓感怎么大米少了許多,便進行了一次排查,發現竟然是餓漢所為。于是,飯鋪老板便告了官。知曉此事后,知縣帶著衙役前往調查。調查途中,他就琢磨怎么懲罰餓漢。衙役看出來知縣的“煩惱”,便出了一個“妙招”:罰吃肉和饃。理由是對方只偷吃米,不偷肉和饃,說明他不喜歡吃這些,罰他吃饃夾肉便是對其最大的懲罰。
這件“怪事”傳到武則天耳中后,她覺得很荒繆,便叫人讓知縣嘗嘗“肉夾饃”的味道。沒想到知縣吃完后,竟直呼美味。后來這肉夾饃傳到了飯鋪,飯鋪老板將肉夾饃變成店鋪招牌,深受顧客喜愛,隨著時間流傳,肉夾饃也成了一種吃食。
第二個版本,肉夾饃源于神明祭祀。
傳說臘汁肉源于祭祀的祭肉,那時人們覺得這肉受到過神明賜福,吃后會受到祖先庇佑,于是便將肉剁碎,夾入饃中進行食用。久而久之,它成了人們的精神支柱,也演變成了現今的秦漢小吃。
此前,很多人都有這樣一個疑惑: 為什么肉夾饃不叫饃夾肉呢?
關于肉夾饃的叫法,也有兩個版本的解釋。一種認為, 肉夾饃的叫法是省略介詞的結果。 什么意思?“肉夾饃”全名是“肉夾于饃”,老百姓認為太文縐縐,叫起來太麻煩,便將“于”直接刪去。
另一個版本的解釋是, “饃夾肉”的叫法會影響生意。 陜西方言中直接喊“饃夾肉”,聽起來有“饃沒夾肉”的含義,賣肉夾饃的商家覺得這會給消費者一種錯覺:饃中肉缺斤少兩。所以,商家們為消除這“不吉利”的叫法,便改名為“肉被饃夾”,簡稱肉夾饃。